作者:Bruce
日期:2020年7月5日
每週分享當週所思所想所聽所讀,形式不限,長短不區。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或也有類似的內容想要分享,歡迎通過郵件與我聯繫。
最近开始认真地重新梳理自己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的知识体系,并接触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知识管理体系「渐进式总结」。现把这一方法简录如下:
source:
- https://fortelabs.co/blog/progressive-summarization-a-practical-technique-for-designing-discoverable-notes/
- https://www.notion.so/Progressive-Summarization-23a5aa23e5d34f3caf9a2ac1abdc2a0d
跨越时间、而不是空间的信息传递
困难的不是将这些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从此刻传递给未来。「跨越时距传递 」(What is difficult is not transferring content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ransferring it through time.)
从记录到索引
知识的挑战不在于获取知识。 在我们的数字世界里,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几乎任何知识。
真正的挑战在于,知道什么知识有价值,并且建立一个系统,将其中的部分知识跨跃时距传递,将现在学习到的知识存储,转移给未来。这样才能在未来需要的时候,方便地调用。
未来阅读笔记时的要求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建立可信度,激发欲望,马上采取行动。
笔记的可发现性与可理解性
要使笔记容易被找到,就必须精简,易于消化。我们使用压缩来实现这个目标:创建高度浓缩的摘要,去掉没有价值的部分。
但我们也想让我们的笔记更容易理解。这涉及到所有的上下文语境:比如细节、例子和引用的来源,以确保没有东西被漏掉。
这是一个艰难的权衡,因为你不能在压缩一些东西的同时还保留所有的上下文内容。
总结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丢弃它的大部分观点。 如果不剪掉大部分的镜头,你就不可能制作一个视频的精彩集锦。 你也不可能在一个18分钟的 TED 演讲中包含进你所有的想法。
在决定保留什么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舍弃什么的决定。
压缩 vs 语境
要交流任何东西,你必须压缩它,就像用一句明智的谚语来概述丰富的生活经验一样。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失去很多让其有价值的上下文的语境。
如果我们把一个笔记压缩得太多,做的总结太简短,我们就会失去上下文语境,它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背道而驰,把某件事情变得可以完全被理解,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和上下文语境,那么这条笔记就失去了本身的可发现性。
Opportunistic compression | 有选择的压缩
我发现,大多数人在上下文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知道如何对一本书、一场演讲或一堂课做详尽的笔记。
因此,渐进式总结的重点在于找到取舍点。它是一种选择性的压缩方法 —— 核心在于:
"如何让我现在正在消费的东西,更容易被未来的自己发现?"
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你还记得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或者是在做什么。你必须在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情况下,对笔记进行总结。这是个通用的总结,比起为一个具体的项目提炼出外延要大得多。
渐进式总结是在总结的 "层 "中工作的。
笔记的层次
第1层: 是渐进式总结的起点,是一切的基石
第2层: 是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总结,我只把导入的段落中最好的部分加粗。但没有明确的标准。我只是寻找关键词、短语和句子,我觉得它们代表了所讨论的观点的核心或本质。
我一般会稍后才增加这部分内容。这时候我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采集对将来有价值的内容,另一个是聚焦在更有价值的内容上。
第3层: 用高亮显示,这样我就可以在所有加粗的段落中找出数量较少的高亮段落。这一次,我追求的是 "精华中的精华",只有在真正有特色或有价值的地方才会加亮。再说一遍,反正我是在已经在复习笔记的时候才加这第三层。
第4层: 虽然还是在总结,但已经超越了强调别人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记录。对于一小部分最有感悟的笔记,我把第2层和第3层的内容总结在笔记的最上面,用自己的话重述要点,以非正式的执行摘要的形式,在笔记的最上面。
第5层: 对于极少数的资源,即那些让我想让它们立即成为我思考和工作方式的一部分,我就会对它们进行融合。在从1-4层的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后,我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把它们变成别的东西。
Mind as staging ground 放下思维的包袱
如果可以快速索引,那么记住知识就不再是目标。迅速忘掉所学的东西,成为了我的目标。 我希望我的思维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能让外界的想法短暂的停留,然后驶入第二大脑。这样我既可以保持清晰地大脑,又能建立起持久的结构。
还有一个关键的是:我不会按照任何时间表,或特定的顺序,或者作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来总结笔记。我完全是根据需要来总结它们,尤其是当我已经在为其他目的复习笔记的时候。
一个特定的笔记可能要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被总结出来,当然更多笔记可能永远不会被总结出来。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因为你第一大脑的运作方式就是这样 —— 要么使用,要么失去。 不应该试图像捧起沙子一样,不让任何信息从缝隙中流下。而是应该编织一个网络,当你提起来的时候,能按图索骥的找到你想要的东西,而那些没有和网络连接的东西,忘了就忘了吧。
数字笔记它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东西 —— 是一个注意力不足的时代的诅咒。我们需要增加 "数字认知 "的遗忘机制。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注意力引导机制。但这需要注意力的引导。渐进式总结,是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微妙联系,在这个联系中,你将现在遇到的任何洞察力跃传给未来的自我,以换取你未来的自我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利用这些洞察力。
但是,跨时空的跃传是有风险的事情。当下的自己不可能承担得起在前期一丝不苟地整理几百个笔记的重任。谁知道这样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我以前也曾被这种投机性的投资烧毁过:在我苦心整理、分类和标注iTunes音乐库中的歌曲多年后,Spotify出现了,我再也没有打开iTunes。
渐进式总结其实是一种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造价值的方法。相对来说,你现在做的是具体且相对容易的工作,而不是投机取巧的、困难的工作。你把耗时但无风险的活动(阅读、高亮、总结)尽可能早地准备,而把快速但有风险的活动(执行、决策、交付)尽可能推到未来。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随时准备好你所需要的所有弹药,随时准备好了,同时等到战斗前夕再决定攻击哪个目标。
如果你遵循每一次每一个笔记都要利用这个简单的法则来总结,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合集,在这个合集中,你不用看一个字,只需看它包含了多少层,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一个笔记有多重要。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 指南和原则
1. DON’T APPLY ALL LAYERS TO ALL NOTES |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渐进式总结并不是为了对每篇文章萃取精华,而是为了标记你对不同文章关注度的不同,以了解这个笔记的价值大小。==
就拿最常见的情况来说吧 —— 在洞察力和实用性上一般的笔记。从统计学上讲,这就是你最常处理的笔记。你想把原始内容中最好的部分作为第1层,根据P.A.R.A.的可操作性,把它放进相应的笔记本里,然后就把它放在一边就好了。你可能要过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再看到这个笔记。这不仅是完全没有问题,并且这反而是我们的目的 —— 对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进行严格的筛选,一旦你注意到他,那么就会进一步的优化且保留下来。如果再也没有碰到这条笔记,那现在花巨大的时间总结不值得。
如右图中,极小部分的笔记(在左边的边缘)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见解和价值。剩下的笔记(右边的尾部边缘),包含的价值要少得多。你仍然希望把它们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但要把总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价值的笔记上。
- 我只在我消费的50%左右的来源中保存任何笔记。
- 25%标粗进入第二层
- 20%能被高亮
- 只有 5%才会再次总结
- 只有 1% 的内容,能进入第五层的融合,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USE RESONANCE AS YOUR CRITERIA | 以共鸣为标准
共鸣是一种发散性的注意形式,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感知,可以同时扫描多种模式。
- 什么是惊奇的或反直觉的?
- 哪些事情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 与过去的经验相吻合并有助于我们解读过去的经验的东西
- 什么是感人、感动、或有意义的
- 帮助我们简化和解释其他更复杂的想法的东西
- 莫名其妙地让我们心惊肉跳
- 哪些东西符合我们最深层的目标、价值观、优先事项和问题?
- 是什么打破或挑战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模式?
- 哪些是罕见的、有趣的,而且将来可能有用的东西
不要陷入分析或解释模式,试图找出如何将你所读到的东西归类,它的 "意思是什么,"或属于什么主题。相反,你唯一的工作是暴露出文本中已经发现的语义钩子。而把如何利用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
3. DESIGN A SYSTEM FOR THE LAZIEST VERSION OF YOURSELF |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不要沉迷于发明标签系统、层次结构、命名规则。而是要为最坏的版本的自己设计一个系统,就像Alan Cooper在他的交互设计书《About Face》中所说的那样。
为最坏的自己设计一个版本的交互模型 —— 疲惫、懒惰、无精打采、焦头烂额的那个人 —— 因为当你需要可靠的工作流时,通常会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
简单、明确的目的和原则,就会产生复杂而智慧的行为。复杂的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产生了简单而愚蠢的行为。
我们要的是简单的目的和原则。正因为如此,渐进式总结除了一些松散的格式化提示和一个总的规则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
将你的注意力与你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愉快,从而使这个过程可持续。
4. KEEP YOUR NOTES GLANCEABLE |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你需要掌握的一个关键点是,亮点多了并不是更好。 一般来说,更多的亮点只是冲淡了其他所有亮点的可发现性,从而冲淡了价值。
这里的原则是,你要保留笔记的 "可看性"。最关键的是,你要能在快速浏览的情况下,了解一段文字的大意。我们生活中最有用的信息来源都有这种品质。
- 面对一页页的Google结果,你不需要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只需保持视线不聚焦,随意扫描抓住你的注意力的关键词即可
- 有了相册,你不需要单独检查每张照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你的眼睛就可以轻松地扫描几十张照片,寻找一个人脸、一个地方或一个场合。
- 环视你所处的房间 —— 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了解所有情况,而不需要对任何一个部分进行重点关注
可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为了快速掌握一个场景的要点而设计的,而不是像电脑一样单独分析每一个物体。一旦你给了大脑太多的细节,它就不得不进入分析模式。一般来说,你对保留的东西越有选择性和挑剔越好。保留早期的图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给你一个安全网,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掉大段的文字。
RECOGNITION OVER RECALL | 认知大于回忆
上述准则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中有一个深层的原则:我们在认知上要比记忆上要好得多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了一篇文章,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令人惊讶的东西。你基本上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即使你以前从来没有完全这么想过。你可以认可他们所写的东西的有效性,因为你 "已经知道了"。但这决不意味着你可以自己回忆并写下来。
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了,那么这些知识在哪里呢?在你能认识但不能回忆起来的广大空间里。
大脑根本不是用来记忆的。
通过依赖识别而不是回忆,我们在创造性的追求中获得了更大的带宽和记忆力。 这里有一个问题:识别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某种外部刺激。 它需要某种外部刺激来让我们认识。它需要一个具体的媒介,让我们的感官来推动。
这就是渐进式总结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像收藏品中的小虫子一样详尽无遗地罗列出来,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这个环境就像一张数字画像,只把最精炼的洞察力的精华片段呈现在你面前,帮助你认识到你已经知道的和已经想到的东西。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清自己。
ASKING BETTER QUESTIONS | 问出更好地问题
我们用渐进式总结法所做的就是把你的思维 "解开"。我们得到的是那些相对不费力气的思维类型 —— 吸收词句,注意到那些能引起共鸣的地方,突出那些部分—— 并尽可能早地把它们拉出来。
而且,我们得到的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依赖特定语境的思维类型 —— 分析、解读、理解、比较、对比、总结 —— 并将其安排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但我们不是把它安排在日历上,而是偶然地遇到 —— 当X发生时,如果需要Y,如果我想做Z。
为什么把这些思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是个好主意?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一个特定的笔记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它,应该如何归类,或者说它将如何有用。它的意义是由你用什么视角来审视它的意义决定的。你可以使用许多有趣的视角,但最好的视角是当前的项目、问题或问题。
用一个当前的项目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你对一本书的笔记作为如何结构化论证的模型是最有用的。用一个不同的问题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同样的笔记对你之前几乎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小点很有价值。而用一个问题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提供了答案。
有一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视角,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动力,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它可以帮助你割舍掉好的想法,专注于伟大的想法。真正的项目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心态,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说是用笔记来回答你现在有的问题,不如把它们包装成未来你无法想象的问题的潜在答案。
事实是,你的笔记系统不是为了找答案。你可以用Google来找答案。
你的笔记系统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是电脑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