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Up|2020 Week 4

1. 如何成为一名法理学者?

这篇由学者范立波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来的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法理学即法哲学”的工作定义或曰法理学观,并进一步明确了在该定义下,法理学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虽然这篇文章针对的是法理学研究,但它的意义却不仅如此。范立波在文中不断地重申了一个理念,那就是每个在某个领域进行严肃思考的人,都不应该满足于该领域的广义概念,而应明确树立自己对该领域的观念,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作定义。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对某个领域只有抽象共识,而没有具体的学理观和工作定义的话,我们就无法对自己所做研究的学术传统、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成功标准做出准确的判断。

2. 艺术建制的开放社区之梦

基于台湾的g0v社群两次参与艺术展览的经历,由​游知澔 chihao​主笔,zito、bess、kane参与贡献的这篇“心得”,点出了当下艺术建制与开放社群之间关系的种种问题。例如,作者认为艺术建制与社群在本质上就是不相容的:

  • 展览是一个邀请制、封闭、排外的人际网络,需要在特定的时空中将相关人联系起来。展览的信息在这个封闭的人际网络里流通。展览讲求效率,有充分正当化、可预期、可具体定义的目标成果。展览的决策过程,权责不对等。拥有较高文化资本的人决定一切,而劳动者的决策权力被压缩甚至完全不存在。劳动者自我规训、自我工具化。展览的呈现由少数人代表所有人,决策者和代表人获得代表权,成为发言人和诠释者,而多数付出知识、技术、劳动的人,无法活动与付出对等的具名(credit);

  • 社群是一个自己邀请自己、开放、无既定边界的人际网络。没有既定时空,人们在线上线下自由产生连结。社群的信息在社群参与者之间、周围流通。社群讲求自愿、粗略的共识、协作。实践与维护这些原则比效率、成果更加重要。社群有做事的人做决定,人人可贡献,贡献即决策。劳动者是自主、多元的,可以自己摸索、定义自己的角色,自己决定投入的时间、方式。社群的呈现,由每个贡献者代表自己、各自阐述自身经验以及对社群的诠释。去中心化、个人化的代表性,让具名成为社群治理内建的预设机制。

当然,作者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建制都封闭,也不是所有的社群都开放,在封闭与开放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排列组合。此外,作者也在文中讨论了艺术建制与社群在核心目标、合法性的获得,以及利益交换方面的差异。在此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原文

这篇文章从社群实践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我想,对于任何一个从事与艺术和社群有关工作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和反思的议题。如果你对这个方面的讨论感兴趣,希望参与后续的讨论,可以发邮件到topic.society+website@gmail.com联系我们。

3. 开源教程

4. 去中心化网络

人们有时会默认将”去中心“当作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网络其实是非常集中的。真正的去中心化网络仍然没有得到

  • Tox Chat:免费开源的即时通讯软件,采用分布式、点对点、端到端的加密机制,同时非常易用。
  • ZeroNet:免费开源的全平台网络工具,采用了区块链加密技术和BT技术。匿名、安全、无审查,只要有”种“,就可以永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