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Ichiro Kishimi / Fumitake Koga
ISBN: 9787111495482
Rating: 7/10
以对话体解释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你也许无法改变世界和自己的过去,但却可以改变自己对客观世界和过去经历的主观反应。题目中的「被讨厌」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勇气」,因为只有借助勇气,我们才能停止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走上改变之路。
Notes
「心理」似乎总是和「问题」一同出现:正如一个健康的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心理状态也往往是不被察觉的,直到问题出现。
精神分析与原因论的问题
心理问题出现了,自然就需要调整,而调整的方式却各有不同。精神分析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提供解释(或者说是定位原因),通过细致的回溯工作与分析,精神分析将构建一个你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叙述,并往往以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作为支撑该叙述的基础。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
有一个人每次去酒吧喝醉酒之后,都会公然在桌子上撒尿,这让他非常苦恼。于是,他决定寻求精神分析师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高兴地告诉朋友们他已经痊愈了。接着他们便去了酒吧喝酒庆祝。畅饮之后,这人又喝醉了,并且又开始在桌子上撒尿。朋友们都很意外:“你不是说已经痊愈了么?”这人回答道:“是啊!之前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所以一直感觉很羞耻,但我现在不再觉得羞耻了。
精神分析的大概路径是这样的:心理问题——精神分析——找出原因——接受问题(这当然是一个过分简略的总结,但这里只是想了解它的基本原则),而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原因论」。原因论认为,只要我们找到了心理问题的原因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与这些问题和平相处。
在一个讲究所谓「科学知识」的社会里,精神分析对我们自身心理状况的解读,往往拥有某种神谕式的启发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是这种启发却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因为因已经存在了,无法改变,那么果又如何可能改变呢?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果。但因为知道了原因,原来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就没有那么困扰了。
阿德勒心理学的回应
阿德勒的心理学却不是这个路数。阿德勒认为,人可以改变自己
Takeaway
在日常生活中,「原因」与「目的」的区分并不是特别明显。或者说,「目的」也可以是我们做某些事情的「原因」,「目的」是「原因」的一个子集。
在「吃饭的原因是要活下去」这里,原因就是目的。但是,在「你现在的自卑是因为童年父母不在身边」这里,原因显然不是目的。
「目的」这个概念带有强烈的「意图性」,也即,「目的」由个人主观决定,而不是客观给定。
因此,精神分析与个体心理学的区别与其说是原因论与目的论的区别,不如说是「原因到底是什么」的区别。
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过去的经验,因此是无法改变的;而个体心理学认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个人的目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或者说,精神分析与个体心理学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的是什么。精神分析认为,因果都不可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待结果的态度。个体心理学认为,因果关系不重要,可以改变的是我们对「原因」的态度,并借此改变结果。
如果你总是过分害羞,精神分析会让你慢慢接受自己会害羞这一点,而阿德勒会试图帮助你不再感觉到害羞。
在阿德勒的理论里,基本矛盾是改变与维持现状的矛盾。
维持现状会让你不幸福,但改变也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因此改变需要勇气。但也只有勇于改变,我们才能改变人生,获得幸福。
我们不喜欢的那些心理倾向,比如害羞、自卑、懦弱、易怒,其实都在暗地里满足着我们的一些需求。比如,害羞是因为我们不想被拒绝,自卑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失败。总之,它们在阻止我们改变,帮助我们维持现状。
我们不由过去的经验所定义,而是由我们给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所定义。
性格:一系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