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Up: 2020 Week 33
作者:Bruce
日期:2020年8月15日
每週分享當週所思所想所聽所讀,形式不限,長短不區。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或也有類似的內容想要分享,歡迎通過郵件與我聯繫。
与驻美大使谈疫情及中美关系
谈话提到了休斯顿作为中国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领馆,也是中国球员姚明加入NBA的球队所在地;美国国务卿发言的场地 Nixon Library也指向了促成中美建交的尼克松总统。相信每个国家和其他国家都有很多这些掌故。
突然就很好奇,政府部门里面会不会有专门记录所有这些政治象征的档案。每次选址发言会不会都要参考一下。如果有,应该也是很有趣的文件。
被架空的「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is big in words, but very small in action. 感觉「气候变化」已经成了营造全球共同体的一种套路话术,马上就要和「民主」一样被架空了。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明报》曾经刊发过余光中谈论「中文西化」的问题,其中讲到『今日的中文雖因地區不同而互見差異,但共同的趨勢都是繁瑣與生硬,例如中文本來是說「因此」,現在不少人卻愛說「基於這個原因」;本來是說「問題很多」,現在不少人卻愛說「有很多問題存在」。對於這種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趨勢,有心人如果不及時提出警告,我們的中文勢必愈變愈差,而道地中文原有的那種美德,那種簡潔而又靈活的語文生態,也必將面目全非。 中文也有生態嗎?當然有。措詞簡潔、句式靈活、聲調鏗鏘,這些都是中文生命的常態。能順着這樣的生態,就能長保中文的健康。要是處處違拗這樣的生態,久而久之,中文就會污染而淤塞,危機日漸迫近。』
余认为,「措詞簡潔、句式靈活、聲調鏗鏘」是中文生命的常态,而中文的「西化」则正在破坏这种生态。他举例说,使用成语并不算是创作的能事,但如果写作不会用成语,则可能问题更大。『成語歷千百年而猶存,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千錘百鍊」,字義對稱,平仄協調,如果一定要說成「千鍊百錘」,當然也可以,不過聽來不順,不像「千錘百鍊」那樣含有美學。同樣,「朝秦暮楚」、「齊大非偶」、「樂不思蜀」等語之中,都含有中國的歷史。成語的衰退正顯示文言的淡忘,文化意識的萎縮。』
中文西化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实际上,这可能是无可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取长补短。但「英文與中文仍有許多基本的差異,無法十分融洽。」
- 比起中文來,英文不但富於抽象名詞,也喜歡用抽象名詞。英文可以說「他的收入的減少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這麼說,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詞「減少」做主詞,十分自然。中文的說法是以具體名詞,尤其是人,做主詞:「他因為收入減少而改變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減少,乃改變生活方式」。
-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一個短句)做主詞,英文則常用一個名詞(或名詞片語)。「橫貫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是中文的說法。「橫貫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頭條新聞」,就是英文語法的流露了。同理,「選購書籍,只好委託你了」是中文語法。「書籍的選購,只好委託你了」卻是略帶西化。「推行國語,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說法。「
推行的國語(的推行),要靠大家的努力」卻嫌冗贅。這種情形也可見於受詞。例如「他們杯葛這種風俗的繼續」,便是一句可怕的話。無論如何,「杯葛繼續」總嫌生硬。如果改成「他們反對保存這種風俗」,就自然多了。 - 英文好用抽象名詞,其結果是軟化了動詞,也可以說是架空了動詞。科學、社會科學與公文的用語,大舉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許多明確而有力動詞漸漸變質,成為面無表情的片語。下面是幾個常見的例子:
- apply pressure: press
-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巴仁 (Jacques Barzun)與屈林(Lionel Trilling)等學者把這類廣泛的動詞叫做「弱動詞」(weak verb)。當代的中文也已呈現這種病態,喜歡把簡單明瞭的動詞分解成「萬能動詞+抽象名詞」的片詞。目前最流行的萬能動詞,是「作出」和「進行」。比如:
-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作出了十分熱烈的反應。
-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 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
而这些句子本来可以说成:
- 本校的校友對社會貢獻很大。
- 昨晚的聽眾對訪問教授反應十分熱烈。
- 我們對國際貿易的問題已經詳加研究。
- 心理學家用老鼠來做試驗。(或:心理學家用老鼠試驗。)
余还讲到了「之一」的泛滥,让我不得不尴尬地承认,自己恐怕也是这一病症的患者。
「……之一」的氾濫,卻不容忽視。「……之一」雖然是單數,但是背景的意識卻是多數。和其他歐洲語文一樣,英文也愛說one of my favorite actresses, one of those who believ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promoters。中文原無「……之一」的句法,現在我們說「觀眾之一」實在是不得已。至於這樣的句子: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目前已經非常流行。前一句雖然西化,但不算冗贅。後一句卻惡性西化的畸嬰,不但「作為」二字純然多餘,「之一的」也文白夾雜,讀來破碎,把主詞「劉伶」壓在底下,更是扭捏作態。其實,後一句的意思跟前一句完全一樣,卻把英文的語法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剝地搬到中文裏來。
所以,與其說「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以嗜酒聞名」,何不平平實實地說「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以嗜酒聞名」?其實前一句也儘有辦法不說「之一」。中文本來可以說「劉伶乃竹林七賢之同儕」;「劉伶列於竹林七賢」;「劉伶躋身竹林七賢」;「劉伶是竹林七賢的同人」。
「竹林七賢之一」也好,「文房四寶之一」也好,情況都不嚴重,因為七和四範圍明確,同時邏輯上也不能逕說「劉伶是竹林七賢」,「硯乃文房四寶」。目前的不良趨勢,是下列這樣的句子: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的名著之一。
李廣乃漢朝名將之一。
兩句中的「之一」都是蛇足。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同儔同類,每次提到其一,都要照顧到其他,也未免太周到了。中國文學名著當然不止一部,漢朝名將當然也不會只有一人,不加上這死心眼的「之一」,絕對沒有人會誤會你孤陋寡聞,或者掛一漏萬。一旦養成了這種惡習,只怕筆下的句子都要寫成「小張是我的好朋友之一」,「我不過是您的平庸的學生之一」,「他的嗜好之一是收集茶壼」了。 「之一」之病到了香港,更變本加厲,成為「其中之一」。在香港的報刊上,早已流行「我是聽王家的兄弟其中之一說的」或者「大衛連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導演其中之一」這類怪句。英文複數觀念為害中文之深,由此可見。
這就說到「最……之一」的語法來了。英文最喜歡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好像真是精確極了,其實未必。「最偉大的」是抬到至高,「之一」卻稍加低抑,結果只是抬高,並未真正抬到至高。你並不知道「最偉大的思想家」究竟是幾位,四位嗎,還是七位,所以彈性頗大。兜了一個大圈子回來,並無多大不同。所以,只要說「他是一個大名人」或「他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夠了,不必迂而迴之,說什麼「他是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吧。
…………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物的因果關係。中文則不盡然。「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其中當然有因果關係,但是中文只用上下文作不言之喻。換了是英文,恐怕會說「因為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或者「清風徐來,而不興起水波」。
感觉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化的改变。比如更看重所谓「客观」与「中性」(或至少听上去要如此),才会不说「好看」而说「可读性高」,或者不说「穷」,而说「恩格尔系数高」,仿佛这只是一个客观参数,可以抽离具体的境遇。 用名词性概念替代形容词不仅是中文目前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翻译的问题,而是整个全球文化变迁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