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ruce
日期:2020年3月22日
每週分享當週所思所想所聽所讀,形式不限,長短不區。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或也有類似的內容想要分享,歡迎通過郵件與我聯繫。
生活中有許多事都是simple but not easy:每日閱讀、堅持健身、找到幸福、減少無效社交、分清工作主次……這些事情並不複雜,實現路徑常常用一句話就可以總結;而之所以困難,是因爲它們需要很高的mental energy,或者用老話說,就是「知易行難」。我們即使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事情,但仍然可能在面對鍛鍊時提不起精神(好吧,我承認說的就是自己)。但如果我們去分析那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早睡早起(還是我),卻並沒有感覺自己在這個過程裏是在克服什麼「困難」,相反,這些事情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做到了。也許,面對not easy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試圖通過意志力強行克服困難,而是找到讓它們變得不那麼困難的方式:換一個思路,或者是找到一個無法拒絕的動機。當然,上面這句話同樣也是simple but not easy,所以分享這個認識也許不會給讀者帶來新的認識,但重要的是,分享也許也是使這些事情變得簡單的方式之一。
中國與受其影響的未來:
抗擊打能力。在過去,多邊特別是雙邊關係所依靠的一條重要假設就是:雙方相互依存的關係越深,就越不可能鬧崩。所以,國際關係在過去半個世紀的主題,就是「衝突與合作」,特別是合作——我們認爲,所有的關係都應該朝着合作的方向努力,加深相互依存的關係,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不分你我」,自然也就能實現「和平穩定」了。而最近的中美貿易談判,包括疫情中兩國關係的迅速惡化,讓人們痛苦地認識到了與這一假設所對應的一個現實,那就是,即使是相互依存,即使打破這種關係給雙方所帶來的後果基本對等,雙方對這種後果的承受能力卻是不同的。中國可以不要google、facebook、twitter、甚至整個國際互聯網,可以不要NYT、WSJ、甚至整個國際媒體,可以讓數千萬人緊衣縮食、足不出戶,甚至可以(也許出乎很多人意料地)犧牲經濟數值來抗擊重大不穩定風險。而其他國家卻做不到這一點。在國家的運行層面,這種抗擊打能力更體現在權力機關的意志與民衆意志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由於抗擊打能力的不同,這種「相互依存」對一方來說是「籌碼」,對另一方來說就是「恐懼」了。
The China Solution。許多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或者是在中國運營了一段時間後,就很容易發現it’s a different game。爲了回應這種情況,他們可能會開始聘用在西方受教育的中國人來管理其中國業務,以平衡總部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更常見的是,他們會開始尋找所謂的「China Solution(中國方案)」。「中國方案」的存在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重要性,因爲許多產業都極度依賴中國的生產力或消費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的「與衆不同」,它並不會按照你曾經熟悉的方式運行。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種「不同」只是一種可以相互理解的「差異」,還是一套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與邏輯判斷。
大概在十年前,中國曾經掀起過一次關於「普世價值」的討論,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否存在某種人類所共享的普世價值,這種價值不因地理、文化、政權的不同而改變,是內在於人類文明之中的,比如自由、生存權等等。最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就中美雙方近期在媒體方面的爭議發表評論,稱美方的態度是一種「意識形態偏見」,並稱美方在中美建交之初,就知道CCP領導下中國媒體的屬性。他表示,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媒體管理和運作的方式。這裏就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媒體的屬性是某種具有「普世性」的東西,還是因地制宜的。如果我們認爲媒體的作用就是客觀、公正、誠實、獨立地進行報道,那麼就不存在所謂中國的媒體屬性或者美國的媒體屬性,不管在哪裏,媒體就是應該按某種原則行事;而如果我們認爲媒體的屬性不具有「普世性」,那麼就應該允許各種不同屬性的存在,「以自己的意識形態來指導別國」便是需要被指責的。
所以中美就媒體問題的爭議並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爭議,而更是兩種認識的爭議,而這兩種認識也不能簡單地歸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同時,也不能說中美兩國就代表了這兩種認識,因爲我們明確地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兩國都同時存在這兩種不同的認識,而衝突只是讓它們各自認領了一塊基地。
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這個問題並不如某些人想象中的那麼「狗血」或者「雞毛蒜皮」,而是有可能根本性的改變未來的重要議題。如果我們總是強調「這是中國的特殊性」的話,我們是不是也在同時切斷和別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呢?試想,如果「中國方案」聽上去還算悅耳,「中國的Twitter」、「中國的Google」還能接受的話,那麼「中國的自由」、「中國的人權」、「中國的數據」、「中國的2+2=5」真的那麼值得驕傲麼?
精神分裂的未來?基於上述原因,中國的出現深刻地顛覆了國際交往的許多原則。這種現象,一說「崛起」,一說「破壞」,視乎你重視的是結果還是過程。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達,那發垃圾信息的人就會污染我們的信息;如果所有人都被信任,那麼撒謊的人就會暢通無阻。我們曾經以爲,參與遊戲的必要前提就是遵守所有的遊戲規則,包括權利也包括義務;但今天,越來越多的「演員」清楚地知道對方所期待的「表演」是什麼,並總在拿到入場券之後迅速「變身」。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人一方面利用某種遊戲規則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又不遵守這一規則的約束的話,不會有人願意和TA繼續玩下去的,這個遊戲也很難繼續存在下去。而這正在發生。
曾經持續了數百年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倒退,從「American First」到英國脫歐,全球範圍內民族主義與地方主義的復甦,正把人類推向分裂的邊緣。而就在同一個時空,我們卻正馬不停蹄地發展5G、物聯網與區塊鏈等讓人類更能方便聯通的技術。這是真正令人憂心的狀況:人類世界相互隔絕的原因,從山川河流到語言文化,從經濟利益到政治價值,現在已經進入一種精神的分裂。人們似乎可以在某個時刻和藹可親,然後就在一瞬之間惡言相向。更可怕的是,我們無法面對自己所說的話,任何對別人的指責都可以一字不動地用來批評自己,我們的觀點如此的矛盾,以致於我們好像要「自己打倒自己」。一切穩固的東西也許真的都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