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现实主义 Extreme Realism

极端现实主义

十七个系列

文/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丁博

 

系列 1

 

万物皆有其所。[1]

 

实在……

有其所在。

却不囿于简单之所。

实在内含潜在。潜在也为实在。其现实的模式是一种“临近相关”[2]。临近:万物必至之所。相关:表达“在形式中同在之事实”[3]。同在之事实是某处之物与身外之物间的关系:内含于其对他所彼时的“真实构造”[4]。

 

“万物其实有所,其效无边。”[5]

 

过程始于某处而回响于各处。[6]

 

实在……

有所关联

 

“这是对笛卡尔学说的直接否定……‘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无需它物便可存在的实有物’。” [7]

 

 

系列 2

 

“模糊的总想成为确定的,因其模糊性并不能决定它是模糊的。” [8]

 

实在……

是”导致确定的不确定“。[9]

具体事实是彼时彼处效用的此时此地,趋向成为。

 

实在……

确定成为确定。

但却永远不会忘记,

还有更多。

 

实在……

是过度的。

 

”如果我们的格言是‘正如所需’的话,那么自然的格言就是“多于所需”——这个太多、那个太多、什么都太多。现实是过剩以及超级过剩的。“[10]

 

 

 

系列 3

 

“说出‘现在’,那么它就在你说的同时成为过去。”[11]

 

实在……

是过渡的。

 

我们总是生活在浪尖的前沿,而我们在向前坠落时对一个确定方向的感觉,就是我们对自己道路未来的全部感受。[12]

 

实在……

既有导向又是开放的。

它决意在前进的浪尖上被确定,表现了一种趋向性。

它所趋向的是”终点“。

 

“这些终点……是自立的。它们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的‘真实’,它们就是实在。它们‘不依靠任何东西’ ……相反,经验的构造需要依靠它们。”[13]

 

“十之八九,这些都不是真的而只是虚拟地在这里。”[14]

 

实在……

就是百分之九十的虚拟。

 

 

 

系列 4

 

实在……

即便不在。

 

“言及任何,便是言及某物,而因为这番言论本身,该物便成了那种经验行为的一部分。可以说,它的存在也因此被意识到。这也是柏拉图所言‘不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的意思”。[15]

 

“他只不过认为自己的形式包括了其他的可能。”[16]

 

实在……

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其他可能。

 

“真实将(某种意义上的)“不存在”当作其自身成就的一种积极因素。”[17]

 

“事实面临着其他可能。”[18]

 

 

 

系列 5

实在……

是给定的。

 

”在真实的世界中、在“律法”之外,总有“简单给定”或“天然事实”的元素。它们毋须说明,而仅仅被当作是给定的。”[19]

 

实在……

是无法拒绝的。

 

“事实带有难以抑制的决定论意识。“[20]

 

实在……

是固执的。

 

”现实就是坚持。这就是所谓“现实”的真谛。“[21]

 

但是……

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积极因素的其他可能性,预示着给定与超越其本身情形之间的关 系。

 

事实面临其他可能。事实上,它在关系上超越了必须。

 

“力之现象,既是事实,又不仅是事实;既是给定的,又不仅是给定的。因为力指引自己,超越它当下的存在,通向它自己将生产的状态。”[22]

 

实在也是……

不得不超越给定的。

 

”‘给定’指向‘潜在性’, 同时‘潜在性’也指向‘给定’。  [23]

 

实在……

是给予本身的潜力。

 

不是一劳永逸的自在之物,而是世上潜能不断自有之物。

 

这是对实质学说的直接否认。

 

“一个真实实体如何成为构成了那个真实实体本身……它的‘存在’由它的‘成为’构成。这是‘过程的原则’。”[24]

“因此,宇宙便是一种通向新颖的创造性进步。”[25]

 

实在……

是过程。

持续地、创造性的前进,以超越给定,通往创新。

 

这是动荡的原则。

 

“每一个终极真实都在其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动荡的原则’,也即它本身的成为。”[26]

“这一学说的替代是一个静态的形态学宇宙。”[27]

 

 

 

系列 6

 

 

实在……

是富有表现力的。

总是自我付出,持续表达(潜能,确定成为确定)

 

“经验并不组织表达,而是反过来——表达组织了经验。”[28]

“表达凭借自身而变得独立,也就是说,它拥有了自主性。”[29]

 

实在……

不在主体的内部。表达并不属于主体,而是属于世界。

 

 

 

系列 7

 

 

实在……

是有效的。

 

实在即是产生一种效用。任何生效之物便是实在的。

这种效用表现了先行活动中的固有张力,它强制性地限制了随后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其不可拒绝的给定还是对这种给定的超越。

 

“接受的最初阶段的客观内容是真实的先行世界,作为那个情况的给定。创造性的发展便始于这种‘现实’。这是新情况的基本事实,它的一致与不一致等待着在新造物中进行协调。”[30]新造物对其所继承的先行世界进行协调的新结果,会融入世界,并成为其后下一阶段开始时的客观内容。在一个滚雪球的世界中,不断自我生产,不断叠加变化。

 

“只有一种生产,那就是对实在的生产。”[31]

“真实的活动就是那些真的让事物存在的活动。”[32]

 

 

 

系列 8

 

 

实在……

是自我肯定和自我解释的。

它的“什么”即是它“如何”生产(自身)。

 

现实只是其自身,问它是真的还是假毫无意义。[33]

 

实在……

本质上是命题式的,而不是真或假。

 

一个命题就是“一种对提供享乐即时性的感受的诱惑。”[34]一个事件把诱惑像孢子一样扔向未来。它之所以可以如此,是因为它的出现激活了真实的潜能,并被一种“其他可能的半影”所包围。[35]这种半影即是它的命题内容,超越了其显现条件的“客观内容”,并以一种朝向未来的运动进入对过程中下一阶段的确定。这是实在的思辨内容的前沿,尚未受到任何真假论断。得到“愉悦”的是提升的潜力;使之愉悦的是过程。

 

“任何言语的陈述都不能充分表达一个命题。”[36]

 

“把言语当作命题的充分表达,表现出的是一种轻信。言语与完整的命题之间的区别,也是逻辑学家的‘真假’判断与追求知识之间基本无关的原因之一。”[37]

 

实在……

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而对其生产所进行的推测。

 

实在……

是自娱自乐。

是自我享受。

 

 

系列 9

 

 

实在……

是附加的。

 

实在……

无法否定。

 

它是一种完整、自我更新的命题。即使不在也是存在。这并不是一种矛盾,而是关于现实模式的一种陈述。

 

“凡物皆为某物,且自有其真。称某物非真,不过是构想了某种该物所不属于的现实。但成真并不意味着自足的,同时现实的模式也是相互依存的。哲学的任务正是阐明存在的不同类别之间的关联。我们无法穷举这些类别,因为它们永无止息。但我们可以从两个看似极端的类型开始;然后便可以察觉这些类型需要其他类型来表达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38]即使是存在与不存在。

 

“不存在比存在的内涵更多,而不是更少。”[39]

 

“不存在的概念其实包含了存在,加上广义否定的逻辑运算,再加上这一运算的心理动机(比如,当一种存在与我们的期待不符的时候,我们会以为它单纯地就是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东西)。”[40]

 

通过先确认一件事,然后再确认另一件事,并依此类推,我才形成了关于“全部”的概念;所以,通过一件一件否定,并最终否定所有,我也得到了“无”的概念。……否定,因此……是对第二等的一种确认。[41]

 

不存在的概念不仅比存在概念的内涵更广,而且在对否定的确认中,有比一切更多的东西。

 

 

 

系列 10

 

实在……

是模态的。

现实的模式需要彼此。所有类型都需要其他类型来表达彼此相互的关联。

 

“存在即是一切存在;它是每一种存在的模式。在全部与各个方面,存在都完整地留存,并实现了自身。”[42]

 

实在……

是相互关联。

在自我实现的生产中相互包容。

 

“这个情形是众多情形中的一个,也包括了其它情形。”[43]

 

记住……

 

“总有‘他者’,他们可能是,也不是。”[44]

 

 

 

系列 11

 

 

实在……

是模态变异,并包容了他性。

“当下的情形在要求自我认同并在其所有活动中分享过去情形的本质的同时,却仍在修改它、根据其他影响来调整它、用其他的价值观来完成它、并使它转向其他的目的。当下的时刻由他者的涌入构成,而自我认同(给定)则是在当下的即时性(超越给定)中对最近过往的延续。”[45]

“因为调制是对实在的操作。”[46]

 

 

系列 12

 

实在……

是一次全会。

它是连结着的。

这也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说,它是相关的,并继续在彼此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它的完整命题描述了一个连续体。

 

“连接经验的关系必须本身也是被经验的关系,而任何被经验的关系也必须像系统中的任何东西一样被视作是‘真实的’”

 

实在……

是彻底经验性的。

 

“彻底的经验主义完美地反映了连结的关系。”[47]

 

 

 

系列 13

实在……

是分离的。

切开的。

 

“一切死寂片刻,一切冻结某处——然后整个过程会重新来过。”[48]

 

截流。

“因为过程中的暂停是生产性的。”[49]

 

实在……

既是分离的也是联结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看似极端的类型开始;然后便可以察觉这些类型需要其他类型来表达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无论如何,结合与分离都是协调的现象,如果我们只看经验的表面价值,它们都应被看作是同等真实的。”[50]

 

实在……

是链接。

是夹带。

 

 

 

系列 14

 

实在……

是超个体的。

 

“我们不仅是个体;我们也是整个链条,肩负着这一链条上全部未来的任务。”[51]

 

 

 

系列 15

 

实在……

是被感受的。

它通过感受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受。

 

实在即是拥有一种效用。效用只能被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效用。

 

“经验与现实殊途同归。”[52]

 

 

实在……

是泛经验的。

从任何意义上讲,这都不应被误解为是根植于某个主体之中,更不仅仅限于人类。

 

“所谓感受,即是知觉减去其对任何特定主体的归属。”[53]

“在人的中心,并没有人。”[54]

 

最初,感受并不是某个真实实体所拥有的。它是其存在本身在他处的构成要素。

 

“构成一个真实实体即是一种复杂、完全确定的感受。”[55]

 

一种世界的感受。一种他者的涌入,调节了这一情形对最近过往的自我认同。一种成为他者的潜能。

 

实在……

是领受。

是在无关人类的核心处对潜能的一种自构的理解,无论以何种模式,知觉、感知,或仅是考虑到某种效用。

 

“我对‘领受’一词的使用指的是 ,经验的情形——作为其核心的一部分——可以包括任何其他实体,无论是另一个经验的情形还是另一种实体。”[56]

 

实在……

是在“纯粹感受批判”中的哲学理解。[57]

 

 

系列 16

 

实在……

是极端的。

 

它是无法消除的。它的非否定性是尽可能极端的。它的可增加性是包罗万象的。它总在提议,每时每刻都在投射感觉的诱惑与享受的即时性。

 

正如哲学那样。

 

“没有东西可以被省略,或酒醉或清醒,或沉睡或醒着,或困倦或机警,或自觉或忘我,或智识或肢体,或虔诚或怀疑,或焦虑或无忧无虑,或展望或回顾,或欢乐或悲伤,或受情绪控制或自我克制,或光明或黑暗,或寻常或异常。“[58]

 

体验人与非人。

 

 

 尾声

 

“生命就是抓住鲜活的即时性。”[59]

 

 

 

 

 

 

 

 

 

注释

1.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过程与实在》(Process and Reality )(纽约:自由出版社,1978),第46页

2.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46页。

3.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32页。

4.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59页。

5.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40页。

6.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心理学的原则》(Principles of Psychology),第二卷 (纽约:Dover出版社,1950),第371页。

7.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第59页。 

8. C·S·皮尔斯,《皮尔斯:哲学写作选》(The Essential Peirce: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第一册, 内森·豪瑟与克里斯蒂安·克洛塞尔(编)(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2),第323页。

9.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 第23页。

10.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创造性思维》(The Creative Mind),玛贝丽·安迪森(Mabelle L. Andison) (译) (纽约米尼奥拉:Dover, 2007),第178页。

11.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多元宇宙》(A Pluralistic Universe) (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第254页。

12. 威廉·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Essays in Radical Empiricism) (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96),第69页。

13.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202页。

14.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72页。

15.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观念的历险》(Adventures of Ideas)(纽约:自由出版社,1967),第223页。

16.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科学与哲学论文》(Essay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47),第117页。

17.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89页。

18.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89页。

19.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42页。

20.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思维的模式》(Modes of Thought)(纽约:自由出版社,1968),第7页。

21. C·S·皮尔斯,《皮尔斯论文选》(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第6册,查尔斯·哈特索恩(Charles Hartshorne)与保罗·魏斯(Paul Weiss)(编),(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5),第340页。

22. 雷蒙德·鲁耶(Raymond Ruyer),《价值的世界》(Le monde des valeurs)(巴黎:Aubier,1948),第142页。

23.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45页。

24.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23页。

25.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23页。

26.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28页。

27.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23页。

28. V·N·沃洛西诺夫(V.N. Vološinov),《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拉迪斯拉夫·马捷卡(Ladslav Matejka)与 I·R·提图尼克(I.R.Titunik)(译) (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1986,第85页。

29.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与菲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 布莱恩·马苏米 (译)(明尼阿波里斯:明尼阿波里斯大学出版社,1987),第59页。

30.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210页。

31. 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由罗伯特·赫利(Robert Hurley), 马克·西姆(Mark Seem), 海伦·莱恩(Helen R. Lane)翻译 (明尼阿波里斯:明尼阿波里斯大学出版社,1983),第32页。

32.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182页。

33.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241页。

34.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84页。

35.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85页。

36.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3页。

37.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1页。

38. 怀特海,《思维的模式》,第69-70页。

39. 吉尔·德勒兹,《柏格森主义》(Bergsonism),休·汤姆林森(Hugh Tomlinson)与芭芭拉·海伯简(Barbara Habberjam)(译)(纽约:Zone Books,1991),第17页。

40. 德勒兹,《柏格森主义》,第17页。

41.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Creative Evolution),亚瑟·米勒(译)(纽约州米尼奥拉:Dover,1998),第287页。

42. 艾蒂安·苏里奥(Étienne Souriau),《存在的不同模式》(The Different Modes of Existence),埃里克·贝拉内克(Eric Beranek)与蒂姆·霍尔斯(Tim Howles)(译)(明尼阿波里斯:Univocal,2015),第187页。(翻译修改)

43.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180页。

44.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276页。

45.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181页。

46. 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Cinema 2: The Time-Image),休·汤姆林森与罗伯特·加莱塔(Robert Galeta)(译)(明尼阿波里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9),第28页。

47.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44页。

48. 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反俄狄浦斯》,第7页。

49. 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反俄狄浦斯》,第43页。

50.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51页。

51.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沃尔特·考夫曼(编译)(纽约:古典书局,1967),第366页。

52.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59.

53. C·S·皮尔斯,《皮尔斯论文选》,第1-2册,查尔斯·哈特索恩与保罗·魏斯(编),(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1),第332页。

54. 大卫·拉普贾德(David Lapoujade),《时间的力量》(Powers of Time: Versions of Bergson),安德鲁·高菲(译),(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18),第47页。(翻译修改)

55.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25-26页。

56. 怀特海,《观念的历险》,第234页。

57.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13页。

58. 詹姆斯,《激进经验主义论文集》,第226页。

59.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