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 Bo Ding

View Original

What's Up: 2020 Week 11

作者:Bruce
日期:2020年3月15日

每週分享當週所思所想所聽所讀,形式不限,長短不區。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或也有類似的內容想要分享,歡迎通過郵件與我聯繫。


  1. 关于「2.27大团结」的事件梳理播客讨论,以及关于饭圈与公民社会的讨论。

  2. 曾经,我的生活计划总是会让位于工作计划,比如本来计划了要出游,但一旦有临时的工作任务,便会马上取消游玩的计划,几乎不需要任何犹豫。为此,我曾让一同计划出游的朋友感到不快,而我当然是一头雾水。因为当时在我心里,会认为工作是「正事」,自然是要优先的,把个人计划推迟甚至取消只是「理所当然」。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也开始反省这个问题。我仍然认为工作很重要,要努力做到最好,也认为答应工作伙伴的承诺也应努力实现;但工作却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天然地「高人一等」,我有权力也理应为自己的生活留下足够的空间。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也想重新规划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的话,作为改变的第一步,可以先尝试从日历入手。LifeWork Calendar是一款自动将你个人日历中的事项在工作日历中预留位置的服务,自动将相关个人安排在工作日历中显示为「已占用」。

  3. 通过对矽谷51家科技公司招聘广告的分析,Product Habits Blog总结了关于「产品经理」这一角色的9条insights

    • The #1 thing Product Managers own is product documentation.

    • 73% of Product Managers spend time on feature prioritization.

    • Fewer than half of PMs are expected to talk to customers.

    • Empath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 skills a Product Manager can have.

    • Most PMs don’t own the metrics their work will be measured against.

    • Product Managers are asked to be data-driven but most don’t own a metric of any kind.

    • Product Managers are expected to work with engineering.

    • 71% of companies want PMs that can clearly write and articulate ideas.

    • Retention was absent from job postings.

  4. 删人人的物发谈访哨的被》贴子杂《志,发反抗网了引民,式的章各文方本同不播以种传版,表摩号星密翻、码斯、符译外、火文、语Hash码情,不一而足。结是难这的一网上互团与得联抗次反,同人时的露透出也国悲哀大极。以代法价无阅的传播为读,且有有只一目个其的:说们话我让。样社的个法在说话这一无会,没是讨什要有论的义么说意。

  5. 在保护隐私、自由交流这一块,打补丁还是不如换裤子

  6. Carl T. Bergstrom与Jevin West在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Calling Bullshit: Data Reasoning in a Digital World》,旨在帮助学生警惕自己摄取的信息中的狗屁成分,并随时能够发现这些狗屁,了解为啥狗屁是狗屁,告诉科学家或者统计学家为啥有些观点是狗屁,告诉你略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叔叔为啥有些论调是狗屁。我们也许需要一门课程才能学会如何防止狗屁的侵害,但似乎对于放狗屁,人人都可以无师自通。这不免让人想到Alberto Brandolini提出的「狗屁不对称原则(Bullshit Asymmetry Principle)」:“The amount of energy needed to refute bullshit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bigger than to produce it.”

  7. 通过不断注册临时邮箱来增加情愿人数和粉丝打榜有啥区别?如果所有的情愿都可以如此操作的话,那么人数指标就沦落成了一个技术参数,完全不具代表性了,甚至可以直接取消。当我们说,“有多少人要求xxxx”的时候,我还是希望真的有那么多人,不然digital democracy会被spam technology毁掉的。

    P.S. 说到这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在重复同样的逻辑,只是针对的是不同的事件。我们从未经历过如此密集的道德困境,用“理性与现实”的张力来分析已经不够用了,我们亟需新的伦理原则。

  8. 哈佛大学针对新冠肺炎组织的一次研讨会 "Going Viral: The Coronavirus and its Regional and Global Implications" 。发言的嘉宾有: Barry Bloom (Joan L. and Julius H. Jacobson Research Professor of Public Health, Harvard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Yanzhong Huang (Senior Fellow for Global Health,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ofessor, Seton Hall University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avid S. Jones (A. Bernard Ackerman Professor of the Culture of Medicine, Harvard University), Elanah Uretsky (Assistant Professor,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Studies, Brandeis University), Winnie Chi-Man Yip (Professor of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and Economics, Harvard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哈佛校友整理翻译了此次研讨会的部分内容,以《哈佛会议实录 | 新冠肺炎的全球影响,听听世界顶级学者怎么看》 为题发布在微信上。

    其他参考资料:活动信息视频实录语音实录

  9. 新冠状病毒技术手册,清晰实用。

  10. 知名黑客Eric S. Raymond所撰写的《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另有中文版翻译《提问的智慧》。值得常常重读,如何提问实际体现了你与自己手头上的以及别人的工作之间的关系。

  11. 两个观点

    1. 在批评某个应用哪个地方做的不好(虽然这仍然是必要的)的同时,我们可能更应该停止要求某个工具满足所有场景或者实现某类场景里的所有需求。 比如: 微信就是用来联系家人、同事以及那些无法要求他们切换im的朋友。 tg就是用来发表和日常交流。 而如果你需要完全的匿名,完全可以考虑使用session这类更合适的应用。

    2. 今天,仍然以一种“A可以实现B”的口吻来报道技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A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多么稳定地做到多少B” (if not more specific)。技术是具体的,而不是一种魔法,声称A可以实现B,隐去了技术背后真正有价值的细节,这种表述也常常是误导性。让我们不要忘记,技术是由一些人发展的,它所拥有的能力和问题是同样显著的。